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刻度因沉淀而厚重,因坚守而璀璨。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将推出“百十回眸”系列专栏,通过一篇篇校史、名师、科研、教学故事等,共同照见历史长河里奔涌的浪花,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之一
张闻天(1900.8.30-1976.7.1),江苏南汇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17年,张闻天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校期间,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南京及江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五四运动后离校走上革命道路,由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逐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在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
今天,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5周年,让我们一同纪念和缅怀他的崇高精神与革命风范。
浦东少年投考“河海”
张闻天童年时代,衷心仰慕筑塘捍海、兴修水利的钦琏,能像钦公一样,治江、治滩、治海,造福人民成为他的职业理想。1917年夏天,17岁的青年张闻天无意中从上海《申报》看到了河海的招生广告,立即被这所学校独特的气息所吸引。7月15日至17日,经过三天紧张考试,张闻天以第22名的成绩成为河海“正科”第三届的学生,这一届学生四十多人,来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学制四年。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学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广博与坚实,“立国文学部第一”,延聘名师进行国文、本国地理、伦理等课程的教学。张闻天国文基础好,又经过学校“预科”的教学,写得一手逻辑严谨、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学校也特别重视英文的训练,力求解决中学阶段“习焉不精、难期实用”的不足,要求学生达到能够“译读写作”的层次,且当时几乎所有专业课程教材均为英文,讲课也多用英语。因此,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能阅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后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张闻天的国文、英文成绩单
图片源自南京大学档案馆(复印件)
工程学校的学习和训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注重实证、讲求实用的素质,对于张闻天而言,在学校养成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学校的《设校旨趣》中还明确对学生提出了“自问志愿”和“自审体格”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河海月刊》上就刊载了关于张闻天参加学校足球队和短跑比赛的消息。
张闻天参加足球比赛的消息
图片源自《河海月刊》
当时的中国社会内乱外患,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张闻天和许多同学一起,关心着天下的兴亡,国内外时局的发展都会在他们心中激起波澜。图书馆阅报室里的《新青年》杂志,《申报》《时报》《救国日报》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读物,他们常常在课余饭后谈论“改造中国”的问题。
张闻天在日后回忆中提到,“五四前《新青年》的出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的自我觉醒也于此开始……1917年在学校中看到《新青年》,我的思想即起了很大的变化,我开始对中国旧社会的一切发生了怀疑与反抗,而景仰欧美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与生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从此发端了。”
“五四”青年“自我”觉醒
1919年,张闻天进入河海的第三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很快传到南京,张闻天、沈泽民等青年学生群情激奋,连夜成立声援北京学生活动小组,率先通电声援,率先罢课,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成为了南京地区的中坚力量。校长许肇南被推举为南京学界联合会的临时主席,始终站在引领爱国运动的最前列,鼓舞着张闻天、沈泽民、王维克、刘英士、丁绳武、董开章等一批河海青年骨干。张闻天他们积极投身这场伟大的运动,参加在南京小营操场举行的“国耻纪念大会”,在学校开设了“国货贩卖部”,走上街头开展演讲、游行、请愿、抵制日货等运动,组织参加南京学生联合会的“三罢”运动,作为骨干赴北京“请愿”,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张闻天更是深刻指出,在国家存亡千钧一发的时候,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废除卖国政府,才可使中华民族免于沉沦苦海。在一个多月的反帝爱国运动浪潮中,张闻天积极参加斗争,逐渐成为思想激进、引人注目的爱国青年。
张闻天说过,自己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南京学生中的一群有识之士,于6月23日创办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到9月21日休刊为止,共出版了70号。在目前已经找到的51号刊物中,刊登了张闻天的著作近30则,成为发表评论最多的作者之一。张闻天的作品言简意明,尖锐泼辣,针对巴黎和约、铁路借款、南北议和、奉吉风潮、内阁难产等国内外大事,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深刻回击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逆流。这些文章是张闻天五四运动期间社会政治活动和思想状况的真实记录,跳动着五四时代的青春脉搏。虽然这些杂感只有三言两语,却能击中要害,可见张闻天目光的敏锐、思想的严谨和文笔的犀利。
张闻天发表《社会问题》一文
其中发表的《社会问题》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轫之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很多人还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的时候,年仅19岁的张闻天就已经在这篇文章中公开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社会问题,而且在国内还没有《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情况下,向读者完整地列明了“宣言”的十大提纲。
与此同时,一个刚刚诞生的进步青年组织强烈吸引着张闻天,这就是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11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成立,沈泽民是最早的会员和南京分会负责人之一,经左舜生、黄仲苏等人介绍,张闻天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的宗旨引领下,遵循着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信约,张闻天勇担起少年中国之责。
1921年7月,张闻天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三排右一为张闻天)
1920年5月,张闻天和沈泽民结伴赴日本留学,一年后,两人回国返回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红色活动。1921年7月,张闻天和沈泽民从上海来到南京,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他们在南京活动期间,对外公开活动用“马克思研究会”的名义,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工作,带动了许多河海学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如严俦、曹壮父等都从河海走上革命道路,河海也被誉为“红帽子大学”。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张闻天重返上海,上海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反帝浪潮,他汇入悲壮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6月,张闻天在沈泽民、董亦湘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入党时,张闻天创作了抒情小说《飘零的黄叶》,小说主人公青年知识分子长虹,满怀深情地告诉母亲,要为“创造人生的真意义”而无私地寻求光明,并请求母亲祝福他的再生。张闻天用文学典型化的方法向党所作的思想发展轨迹的自我解剖,而小说后部长虹对母亲说的那些话,就像是张闻天对党立下的誓言:
妈妈,贫穷的,漂泊的与流浪的运命,我已经决意去接受了,我将从这种生活中间去发现而且去创造出人生的真意义来。我相信,我将永远的相信,人生虽是到处充满了黑暗,但是在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点光明闪耀着。不过从前因为我的眼睛被自己的幻想所封闭,没有看清楚这种闪光究竟含有什么意义,不肯去接受罢了。以后,我亲爱的妈妈,你的长虹,将认真的要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他将把那一点光明拿来,高举在无穷的黑夜中间。妈妈,他更将借你的精神上的帮助,自己变做光明,照澈这黑暗如漆的世界!
小说《飘零的黄叶》
从“五四”到“五卅”,张闻天走过的是无私地找求光明的道路。在入党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整整半个世纪中,张闻天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忘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