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公告
历史沿革
校庆动态
百十回眸
印象河海
河海视频
校庆标识
校庆祝福
祝福河海
祝福视频
情系河海
友情链接
学校主页
校友会
基金会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顾兆勋:获得“友谊勋章”的水工大师
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刻度因沉淀而厚重,因坚守而璀璨。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将推出百十回眸系列专栏,通过一篇篇校史、名师、科研、教学故事等,共同照见历史长河里奔涌的浪花,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顾兆勋:获得“友谊勋章”的水工大师顾兆勋(1908—2000),水利学家、教育家、二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1940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水利系主任。1952年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学院,是水工结构系水工结构专修科负责人,并长期担任河川系主任。1958年,越南政府授予了顾兆勋“友谊勋章”,以表彰他作为中国专家,在受水电部委派赴越南援助工作的一年时间里,帮助越南在水利教育和科学研究上作出的突出贡献。殷殷园丁情20世纪40年代初,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顾兆勋毅然从国外留学归来。受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制约,顾兆勋总觉得在工程实践中有力使不上,常常有纸上谈兵之感,于是,他选择了从事教育这条道路,1941年应聘到中央大学水利系,想通过培养人才的途径实现“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从1941年至1949年,顾兆勋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担任教授,其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徐芝纶:一代力学宗师
徐芝纶:一代力学宗师徐芝纶(1911-1999),又名徐君素,江苏江都人。我国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人之一,建校初期四位一级教授之一。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水利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研究院,获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师从弹性力学权威威士加德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历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上海交大水利系主任,1952年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学院,先后兼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徐芝纶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近60年。以校为家,投身教育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适应建设新中国水利、水电、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经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刘宠光倡议,集中南京大学、交通大学两校的水利系,浙江大学、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沈泽民,中共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
沈泽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沈泽民(1900年-1933年),浙江桐乡人,作家、翻译家,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是党的革命文艺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等职务。秉承父志求学河海1916年,沈泽民遵照父亲遗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众多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当时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从首任校长许肇南到各科教师都是真才实学、留学归来的专家。不仅对课程设置、讲课质量极其重视,还设立了进德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操行”环节的考核,强调“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求学河海。“操行”考核成绩表,沈德济即沈泽民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档案馆(复印件)同窗好友志同道合进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思想活跃的沈泽民眼界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执着的坚守:从汇入第四中山大学到成立中央大学水利系
执着的坚守:从汇入第四中山大学到成立中央大学水利系1927年,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中华民国大学院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第四中山大学。所谓大学区制,是将全国依省份划为若干大学区,按北伐的进程,命名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第二中山大学(湖北)、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第四中山大学(江苏)、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在中央不设教育部而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统管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在省则撤销省政府教育厅,由各中山大学统管全省的学术和教育行政。该议案由蔡元培提出,并通过了《大学院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承国民政府之命,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本院设大学委员会,议决全国学术上、教育上一切重要问题”“大学委员会,由各学区中山大学校长,本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及本院院长所选聘之国内专门学者5至7人组织之,以院长为委员长”。大学区组织机构设置19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主动的升格: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河海工科大学
主动的升格: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河海工科大学1950年8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上说:“国民党统治时,有一个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也得不到支持,因为反对派不需要做水利工作,反动政府不是为人民办事的”。这番话不仅遣责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也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的事关国计民生的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坎坷而感到惋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隶属于全国水利局的公立学校,但经费却来自于苏、浙、、直四省,民国初期各省财政不充裕,拖欠经费为常态,仅直隶省至1924年积欠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历年摊费已达6.8万余元。张謇甚至感叹“近且以经费支绌,而直、东、江、浙合任之河海工科专门学校,亦将废阻矣”。因此,学校一直没有经费自行置地,校舍只能采用租借办法勉强维持,办学过程中在南京城内十年四易校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特别是搬迁过程中图书资料的遗失和实验设备的折损。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一字房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严恺:为了河清海晏!
严恺:为了河清海晏严恺(1912—2006),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海岸工程学家、教育家,终生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5年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河海大学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主持解决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难题,首创钱塘江斜坡式海塘,领导长江口开发整治的科研工作,组织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参与黄河治理、淮河治理、太湖治理以及葛洲坝、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和论证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水利功勋奖等。赤子雄心,投身水利严恺先生的人生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汪胡桢,中国连拱坝之父!
汪胡桢:能教兴世看河清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1917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原水利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担任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的总工程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工程师手册》,主编了500万字的大型工具书《现代工程教学手册》。曲折水利之路 志从河海起步1915年9月,汪胡桢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始了他献身祖国水利事业的光辉人生。河海不仅是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而且是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在南京招生和上课的公立高等院校,因而吸引了大批品学兼优的有志青年,汪胡桢便是其中之一。他被编入因“导淮工兴,或不及待,乃招英文、数学诸科素有根底者,于所设科目择要教授,注重应用、实习,期以两年毕业,冀于淮役勘测、计画诸工足为工师之辅”的“特科”。当时我国还未建造新型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星河长明 百年烛照——纪念左东启先生诞辰100周年
“站在学校发展史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坐标点上,他既是‘华东水利学院’最后一任院长,也是‘河海大学’首任校长。他在主持学校工作的年代里,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为本的执着追求,为母校从单科性学院发展成多科性综合型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三峡工程首任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对学校一位校长的评价,他就是左东启。今年是左东启先生诞辰100周年。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务实的管理风格,引领这所水利名校完成了历史性跨越,在治水与治校的双重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河海大学校园里,看到那些投身水利事业的青春面孔,听到关于“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等前沿问题的探讨,仍能感受到左东启先生教育理念的持久生命力。左东启1925年4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至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深造,获科技学科副博士学位。这段兼具国内扎实基础和国外先进视野的学术经历,为他日后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左东启1979年7月-1983年12月任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1983年12月-1986年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郑肇经:水利大家世纪名人
郑肇经:水利大家世纪名人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江苏泰兴人,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实验研究事业奠基人。少年励志“科学救国”郑肇经的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加之列强入侵,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特别是黄河久已失修,疏于管理,经常决口泛滥,使苏北里下河地区年年闹水灾。年轻的郑肇经目睹这一惨况,立志苦学,献身于祖国水利事业。他写道:“水利兴,则国资其利,民赖以安。水利废,灾祲荐至,黎庶沉沦。小之关系一国之治乱,大之关系民族之盛衰。是以振兴水利为国家要政之一,岂偶然哉。”1912年,他考入南京法政大学预科,毕业后改考德国人办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工学堂工科,先入德文科学习4年,毕业后升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科,于1921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以最优异成绩被选送至德国萨克森(Saxony)工业大学研究院留学。当时德国的大学不承认国内大学学历,中国留学生进校需要重新考试,而且考试课目达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李仪祉:培桃育李治河惠民
李仪祉:培桃育李治河惠民一百年前,被人称为“当代大禹”的水利先贤李仪祉在河海的课堂里,用浓重的陕西口音高声问道:“什么是水利?”课堂里鸦雀无声,无人能答。李仪祉娓娓告诉大家:水利就是对水的利用。水有益于人也有害于人。浇在田地里能长庄稼,浮起船舶能运输货物,通过水轮机能发电,人不能一天没有水,这些都是水于人有益的事;洪水、内涝、海侵等是于人有害的事,用科学措施去兴利除害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水利工程。这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室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席话,也使许多同学立下为水利事业辛勤劳动、忘我献身的志向。据我校首届毕业生、曾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的汪胡桢院士回忆:“1915年,我中学毕业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李仪祉先生踏上讲台为我们上第一节水工课时,全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屏住了,大家纷纷被他的博学所折服。他曾两次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备受师生敬仰。李仪祉在校内建造了一所水工展览室,在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许肇南!
许肇南: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许肇南亲眼目睹了列强的侵略和清庭的腐败无能,主动放弃科举之路,转而寻求科学救国之方。在成都四川高等学堂,许肇南渴求西学,并接受了进步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随后,东渡日本,并几入美国,在美国名校伊利诺斯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慕求真知,大量汲取西方先进科学知识。1914年,许肇南学成回国,登岸上海即往“西门”江苏教育会报到。恰逢时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二部总长的张謇南下江苏,为创办“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而奔走,正欲“求一有旧道德、而又有新学识、且教育有经验之校长”。此时的许肇南被张謇遴选为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负责人之一,1915年1月被正式委任为河海首位校主任(1919年12月后改称校长)。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借用位于丁家桥的江苏省议会官邸为校址,2月7日开始从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招生。3月15日,张謇邀约各界名流齐聚学校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曹素滨:我校办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
曹素滨:我校办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曹素滨,出生于1920年2月,其父曹瑞芝当时正作为山西首批官费留学美国学生,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水利工程和水力机械专业。1938年,曹素滨受父亲的影响,中学毕业时,提出要报考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虽然父亲以“女孩子不宜学水利”婉拒了她的要求,但曹素滨第一、二、三、四志愿填报的均为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全国国立大学统考发榜,她如愿被水利工程系录取。在入学口试时,水利工程系原素欣主任认为“水利工作艰苦,大多数时间要在野外工作,女学生不易适应”,劝说她第二学年转读他系,但曹素滨表示将在水利工程系读完四年,决不转系。这一年,考入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的有29人,加上前一年因战争影响未入学的5人,共34人报到,曹素滨是其中唯一的女生,并且是我国第一位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的女生。未有大楼有大师中央大学校本部位于重庆北郊的沙坪坝,因师生人数众多,故在柏溪设分校,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担使命,大哉河海奔前程!
担使命,大哉河海奔前程校歌是代表学校的标志性歌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宣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传统,达到激励斗志、弘扬学风、鼓励成才、凝聚师生的作用。《大哉河海奔前程》由国文教员柳诒徵作词、英文教员刘文海记谱,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下简称“河海”)传唱的校歌。校歌以精炼之笔触,勾勒“河海”深厚文化渊源,彰显学校精神风貌,诠释办学理念与目标,深刻映照水利教育之兴国重任与使命荣光。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绩。天下有溺犹已溺,此志毋稍弛。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校歌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开篇即显学校地理坐标,并寓地域文化之深厚;继而二三句阐明办学初衷,旨在水利兴修、洪水阻断、黎民拯救;末句则寄寓对学校办学之坚定信念与成效之殷切期盼。下阕开篇借“易经乾卦”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创河海,水利人才蒸蔚起!
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身影让人铭记。为庆祝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学校将推出“百十回眸”专题栏目,主要包含校史故事、名师大家、科研故事、教学故事等,通过一篇篇故事,共同回眸历史长河里沉淀的河海精神,共同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欢迎师生校友关注并赐稿!创河海,水利人才蒸蔚起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即发表了《条议全国水利呈》,提出导淮兼治沂泗二水、穿辽河以通松嫩的治水主张,认为水利事业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建议设立河海工程学校,培养水利工程师。他在为学校创办致电时任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函中说“自有导淮之计划,即欲养成工程学之人才,以期应用,遂于通校设土木工科”但仅通州师范学校测绘科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导淮工程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全国水利建设的需要。于是,张謇再次致电政府:“揆时度势,则建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程专业班,刻不容缓。”张謇手书先开河海工科专班由张謇遴选黄炎培、沈恩孚为筹备委员会正副主任、许肇南为校主任,“协勘校舍、商订校章、校课、校费、校负”,经过测算学校开办所需“第一年经费二万九千五百三十八元,第二年经费四万一千二百八十八元,第三年经费五万零一百八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校庆首页
校庆公告
历史沿革
校庆动态
百十回眸
印象河海
校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