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徐芝纶:一代力学宗师
发布时间:2025-07-11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专题网
百十回眸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徐芝纶:一代力学宗师


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刻度因沉淀而厚重,因坚守而璀璨。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将推出百十回眸系列专栏,通过一篇篇校史、名师、科研、教学故事等,共同照见历史长河里奔涌的浪花,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







徐芝纶:一代力学宗师





图片

徐芝纶(1911-1999),又名徐君素,江苏江都人。我国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人之一,建校初期四位一级教授之一。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水利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研究院,获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师从弹性力学权威威士加德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历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上海交大水利系主任,1952年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学院,先后兼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徐芝纶将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近60年。


以校为家,投身教育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适应建设新中国水利、水电、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经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刘宠光倡议,集中南京大学、交通大学两校的水利系,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两校的土木系水利组,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工程专修班,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筹建这所院校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师资,来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徐芝纶是最早被选定的教授之一。


当时的徐芝纶已是交通大学知名教授并担任水利系主任一职,无论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比较理想。但经过与当时学校筹委会副主任严恺教授的一番谈话,对筹建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后,徐芝纶感受到投身建立一所新中国水利院校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他当即表态,愿意到南京从事教学工作。原本考虑到徐芝纶教学水平比较高,并有过当水利系主任的经历,想邀请他出任学校教务长一职,全面主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但他拒绝,坚持先从事基层教研室教学工作。

图片


1952年8月,徐芝纶参加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确定为师资员工调配组(包括课程)成员。同年9月8日,经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正式批复,成为华东水利学院筹建委员会8名委员之一,并于下旬出席华东教育部工学院专业会议。在建校初期,以教学为最主要任务的情况下,作为有教学专长的一级教授,徐芝纶的参与增强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也开启了他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坚持一线,培养人才

徐芝纶从教六十余年如一日,坚守教学第一线,不仅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而且在教材编著、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


建院初期,高校普遍缺乏教材,当时大都采用“参考苏联同等专业的教材,教师自编讲义”。到1954年采用国内教材的有三门课,如工程力学教研组采用本组徐芝纶、吴永祯合编的理论力学教材。为了让更多人学习苏联、进行教改,1952年徐芝纶还给学校组织的业余俄语速成班授课,为教师参考俄文专业书籍选编教材创造了条件。


为服务课堂教学,他先后为本科教学需要写了《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差分法》和《弹性力学》(上下册)等。其中《弹性力学》(上下册)第二版获1988年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1991年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的英文版教材《Applied Elastisity》是当时我国向国外推荐出版的第一本工科英文版教材。《弹性力学》(上下册)以及《弹性力学简明教程》至今仍被许多工科专业使用,每年都有可观的印数。

图片


芝纶坚持“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书育人无止境”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事热情帮助,对后辈竭诚提携。他撰写的《怎样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是其严谨教风和优秀讲课艺术的精辟总结,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的必学材料。


当年,徐芝纶所在的工程力学教研组,每一个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前,必须首先通过教研组内部试讲这一关。在爱好京剧艺术的徐芝纶看来,课堂教学本身充满了艺术魅力,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的学生,就如同艺术家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进行表演,要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讲课时的声音高低、形体动作、板书规范和时间的控制等,都非常有讲究,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课堂气氛,课后了解学生的反映以及学习的效果等等。年轻教师只有在教研室同事的共同帮助下,内部讲课得到认同,才能走上讲台,以确保教学质量。

作为学校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徐芝纶自1959年起陆续指导了徐慰祖、韩加禾、沈康辰、周震武等多名硕士研究生。198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他被江苏省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徐芝纶1986年指导培养的河海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王林生,也是我国水电系统水工结构专业的第一个博士。1995-1998年河海大学举办三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已是80高龄的徐芝纶仍作为评委予以指导,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遗余力。

图片

徐芝纶院士与我国水工结构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


1960年8月,徐芝纶被推选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授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重视科研,服务生产

徐芝纶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再通过教学活动将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工科教师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很有必要。

在1959年开始从事科研工作时,他首先选择了“中厚度土层上的基础梁”这一当时水工建筑上迫切需要解决又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的问题,首先研制出边荷载作用下基础梁的计算表格,文克勒地基与中厚度地基上基础梁的计算表格,并立即提供给生产单位使用。1969年起徐芝纶先后参加滁河工程设计小分队和湖南凤滩拱坝科研小分队,坚持走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在南京六合滁河水闸闸门的设计工作中,首次应用弹性力学理论设计了新颖的、比较经济实用又便于施工的双曲扁壳闸门,并提出用差分法和级数计算闸门并获得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后来成书出版——《双曲扁壳闸门的设计与计算》,其丰富的设计资料被工程技术人员广泛应用。徐芝纶在湖南长沙凤滩大坝设计中首次试用有限元计算大坝温度应力,开启了我国在水利工程上应用有限单元法,应用电子计算机来解决复杂弹性力学问题的途径。

图片

1974年徐芝纶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限单元法专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作为我国开展有限元研究和应用公认的启蒙者和领导者之一,徐芝纶最早组织有限元科研组,举办有限元进修班并亲自授课,在本科首开有限元课,组织青年教师开发研制出首批水工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有限元的研究、引进、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20世纪70年代的华东水利学院被誉为国内开展有限元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摇篮。


兢兢业业,激励进取

1954年,徐芝纶兼任院教务长一职,1956年由学校及上级机关推荐,并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任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徐芝纶在担任教务长和副院长期间,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提出了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减少上课时数,修订教学计划;实行新的作息制度;搞好劳卫制锻炼。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他领导教师就修订教学大纲展开讨论,倡导“鸣”“放”原则,以“鸣”辨教学工作之好坏,以“放”寻提高教学质量之方法,并深入系和教研组指导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他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教学计划,要求各个系和教研组必须遵照,不得走样。为了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徐芝纶深入基层抓好落实,经常到系里检查教学安排情况,到教室听教师上课并倾听学生的意见,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取得了基本胜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除了担任副院长外,徐芝纶还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83年退居二线后,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海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顾问、《高等教育研究》(内部期刊)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继续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在晚年病重住院期间,每当学校领导、同事、弟子去看望他时,徐芝纶都仔细询问学校的各方面情况,他说:“不知道哪天能出院,但度过这厄运,我还想干点事情。”

图片

徐芝纶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逝世后几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学校。1996年,当河海大学建立以“徐芝纶”命名的教育基金时,他主动捐出20万元积蓄,参与建立“徐芝纶教育基金”,激发青年教师认真教学和学生刻苦习,鼓励写出优秀教材,希望学生成为有用人才。随着“徐芝纶教育基金”影响的不断扩大,徐老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爱校情怀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