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刻度因沉淀而厚重,因坚守而璀璨。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将推出百十回眸系列专栏,通过一篇篇校史、名师、科研、教学故事等,共同照见历史长河里奔涌的浪花,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
曹素滨:我校办学历史上第一位女学生
曹素滨,出生于1920年2月,其父曹瑞芝当时正作为山西首批官费留学美国学生,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水利工程和水力机械专业。1938年,曹素滨受父亲的影响,中学毕业时,提出要报考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虽然父亲以“女孩子不宜学水利”婉拒了她的要求,但曹素滨第一、二、三、四志愿填报的均为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全国国立大学统考发榜,她如愿被水利工程系录取。在入学口试时,水利工程系原素欣主任认为“水利工作艰苦,大多数时间要在野外工作,女学生不易适应”,劝说她第二学年转读他系,但曹素滨表示将在水利工程系读完四年,决不转系。这一年,考入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的有29人,加上前一年因战争影响未入学的5人,共34人报到,曹素滨是其中唯一的女生,并且是我国第一位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的女生。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对重庆施行“疲劳轰炸”,敌机分两三批,每次两三架轰炸机轮流侵入重庆上空盘旋轰炸,使地面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重庆郊区山头上悬挂起防空警报红球,挂一个红球标示日军轰炸机已起飞,挂两个红球标示应进入防空洞躲避轰炸,警报器高声长鸣说明日军轰炸机已进入重庆领空。在“疲劳轰炸”的情况下,红球不断地升起落下,同学们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防空洞里躲避,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适应这种情况,学校还规定考试时如遇防空警报,半小时内可继续,超过半小时则重考。
当时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虽差,但丝毫没有减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简朴的校园中汇集了当时国内一流的教授,其中:留学荷兰的严恺教授河工、海港,留学美国的黄文熙教授水力学、土力学,留学德国的谢家泽教授水文学、水电工程,留学英国的顾兆勋教授水工结构、高等水力学,留学美国的原素欣教授水工结构、水力机械,李士豪教授水文学、给排水工程,张云青教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戴居正教授钢筋混凝土、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卢孝侯教授结构力学、郑兆珍教授流体力学、姜国宝教授水工试验、刘树勋教授高等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董钟林教授测量学、陆志鸿教授工程材料等等。他们所传授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课本基本采用最新英文原版,讲课、笔记也用英语。良师们的谆谆善教,给同学们的业务能力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曹素滨(左二)参加1989年第四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时,严恺教授(左一)对他的荷兰同学Mr.j.fprins说:She is my first student.
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水利工程系34名同学中有不少人转系,个别人退学,第二学年迁到校本部继续学习的只有23人,毕业时只剩19人。作为中大第一位学习水利工程的女学生,曹素滨不但完成了全部学业,而且顺利地毕业了。
1942年3月,四年的学习生活快要结束时,全班同学准备提前拍一张毕业照片留念,便特别组织到重庆城里的庐山照相馆合影,经过一番东拼西凑,大家整齐划一地穿着西装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合影取名“十八罗汉一观音”,“观音”即是坐在正中间的唯一女生曹素滨,18个男生是在她周围就座的“罗汉”。

在工作的六十余年中,曹素滨足迹踏遍三晋大地、黄河中下游以及大西北等地区,为我国水利事业贡献才智,功勋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