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创河海,水利人才蒸蔚起!
发布时间:2025-03-10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专题网
百十回眸 百十回眸·校史故事 | 创河海,水利人才蒸蔚起!

时光的坐标轴上,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身影让人铭记。为庆祝建校110周年,即日起,学校将推出百十回眸专题栏目,主要包含校史故事、名师大家、科研故事、教学故事等,通过一篇篇故事,共同回眸历史长河里沉淀的河海精神,共同细数岁月褶皱中珍藏的星光。欢迎师生校友关注并赐稿!








创河海,水利人才蒸蔚起




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即发表了《条议全国水利呈》,提出导淮兼治沂泗二水、穿辽河以通松嫩的治水主张,认为水利事业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建议设立河海工程学校,培养水利工程师。他在为学校创办致电时任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函中说“自有导淮之计划,即欲养成工程学之人才,以期应用,遂于通校设土木工科”但仅通州师范学校测绘科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导淮工程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全国水利建设的需要。于是,张謇再次致电政府:“揆时度势,则建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程专业班,刻不容缓。”


图片

张謇手书先开河海工科专班由


张謇遴选黄炎培、沈恩孚为筹备委员会正副主任、许肇南为校主任,“协勘校舍、商订校章、校课、校费、校负”,经过测算学校开办所需“第一年经费二万九千五百三十八元,第二年经费四万一千二百八十八元,第三年经费五万零一百八十八元,第四年经费五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元”(当时1元约折合人民币500-600元),然而,呈文申请财政拨款未得下文,鉴于此,张謇提出了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折中办法,该办法主要内容是:由国家承担开办之初应急资金2万元,每年的日常费用3万元则先由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四省均摊,四省选送的学生可免交学费,并可优先接受学校毕业生,待中央财政好转后再给学校拨款。呈文获批后,张謇随即就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亲自出面与四省当局商定具体办法。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办经费预算.jpg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办经费预算


对于选什么地方可办这所有关河海工程的学校,张謇极为重视。“为减政计,上海有公立中国公学及省收中国图书公司,屋皆新建,若为移借,所省不止十万,且事可即办”。考虑到上海繁华都市过于喧嚣,不利于“养成勤苦淳朴之校风”,张謇决定在南京办学,1914年10月12日,“以察视省议会为河海工科专校校舍”,利用自己曾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的影响,借下了江苏省咨议局(现湖南路10号,时为省议会)的房屋,解决了校舍问题。


在张謇的反复呼吁与四处活动下,学校的校址、经费、师资等问题,终于逐一得到解决。在禀呈大总统“该校事关创举,拟并亲往督同开学,以宣德意而照郑重”后,3月15日,张謇从北京专程赶到南京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张謇日记》记载“河海工科学校行开学礼,后复至钟山之阴义农会林场种纪念树三株”,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以下简称“河海”)是辛亥革命后南京地区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校,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启了水利高等教育的肇始。仅以时间而言,“河海”堪称中国办学史上一个奇迹:“河海”于1915年1月15日借得江苏省咨议局为校址;1月27日,上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2月7日,在江苏、浙江、山东、直隶四省分途招生,并在《大公报》《南京晚报》等多家报纸刊登招生广告。


开学典礼合影.jpg

开学典礼合影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对校名、校址、学校隶属关系、办学宗旨、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办法、收费以及对学生要求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招生办法规定“志愿入学者均须先受本校体格检查,及格者再受学业试验,所试科目为国文、英文、代数、几何(平/立)、理化”“已经录取者应于入学前觅妥实保证人,填具保证书”学校设正科和特科,正科修业年限定为预科1年本科3年,特科应导淮工程之急需开办,在学校开办前两年各设一班,课目在正科各课目中择要教授,修业年限为2年。学生毕业后要求“由全国水利局指派服务,其服务年限由全国水利局定之”。


图片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从道德思想、身体素质、知识学习三个方面确定了学校教育方针“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并逐条做了阐释,对教师、对学生都提出了相应要求,希望“师徒一堂,相为诫勉”。强调招收学生“必自问志愿,实有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决心然后来学”“必自审体格,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劳苦然后来学”,学生入学后须参加体育课程“蓋河海工程,主其事者,勘察测绘,举必躬亲,跋涉山川,逾越险阻,体质不强,自难胜任”。


图片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


学校部分教员合影.png
学校部分教员合影


结合“近日留学欧美毕业而归”的情势,学校自办学伊始,便延聘了一批欧美学成归来的教育界、科技界的名流,如:

化学教员张子高先生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毕业后致力于化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他在中国较早地建立起化学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传授最新的化学知识,是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工程教员周厚坤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获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学士学位后又以全美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硕士的身份毕业,他成功研制出一款中文打字机,为中文打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他未能实现中文打字机的量产,但他的尝试和创新为后来的中文打字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被誉为“中文打字机之父”。

机械教员杨孝述是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获康奈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参与了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参与创刊《科学》杂志和《科学画报》,并兼任《科学画报》总编辑,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就是经他推荐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

物理教员刘梦锡先后在美国铁道专门学校和康奈尔大学专攻土木,是中山陵的监修工程师,为中山陵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海”因师资力量强、学生管理严、教学质量高,形成了团结、爱国、谨严、朴实的校风,在“河海”的校园里走出了现代水利先驱执守于江河的艰苦前线,亦走出了爱国志士投身于革命的历史洪流。在“河海”早期的毕业生中,有张闻天、沈泽民、严俦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汪胡桢、须恺、宋希尚等水利工程专家,有许心武、沈百先等教育家和专家型管理者。从此,中国进入专业人才成为治水主体的时代。


1917年学校校友会成员合影.png
1917年学校校友会成员合影